当前位置:牛郎日记>书库>穿越历史>三国之少年帝王> 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三公九卿(中)

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三公九卿(中)

  每个人都需要成长。
  刘民也一样。
  不过刘辩并不担心什么。
  大汉有他坐镇,至少能够繁荣几十年。
  如今整个天下,除了不服管教的交州,都回归了朝廷的怀抱。
  刘辩相信,交州也坚持不了太久。
  大势所趋。
  大汉的盛世,绝非一个交州可以阻挡。
  士燮不过是螳臂当车,终究会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
  刘辩和刘民聊了很久,百官都插不上话。
  这是一场父与子的交谈。
  交谈过后,刘民将获得一定的权力。
  刘辩也懒得打理一些琐事。
  不久后,他会把全部目光,放在军队和科技之中。
  至于政务,刘辩将会提拔新的三公九卿,辅佐刘民。
  刘辩只要掌控好大方向即可。
  回宫后,刘辩与唐姬等人见了一面,诉说这段时间的见闻。
  一切都显得平平静静。
  然而,朝廷却一片汹涌。
  百官都嗅到了一种紧迫,但又捕捉不到具体是什么。
  太尉杨彪闭门谢客,谁都不见。
  似乎一心养老。
  在此期间,杨修也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特地回到家中,向杨彪请教。
  杨彪是老狐狸,遇事总能撇清自己,在朝堂上立于不败之地。
  但这一次,他不打算坚持了。
  “父亲,最近朝堂的氛围,着实有些诡异。”
  “您不上朝也就算了,司徒公也不见身影。”
  “更令人惶恐的是,陛下也不上朝。”
  杨修说了心中的疑惑。
  “哈哈哈!”
  杨彪突然大笑起来,道:“陛下南征北战,好不容易回到洛阳,肯定乏了。”
  自从何太后去世,就没有人能够约束刘辩了。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不行。
  刘氏宗族,更不行。
  想要进言的官员倒是挺多,不过他们的心思。
  不纯。
  很多人抱着扬名立万的心思。
  谏言成功,立刻功成名就。
  谏言失败,再接再厉,如果能够让刘辩恼羞成怒。
  那么他们就赢了。
  名流青史不在话下。
  刘辩当然不会让他们得逞,对于一些妇孺,他直接罢官。
  想要一头撞死在皇宫门前?
  完全没有问题!
  谁都不能拦着。
  并且,他的子孙三代,都不允许参加科举。
  这就有意思了。
  刘辩的强势,威慑住了一部分人。
  不过依旧有大臣,铤而走险。
  他们知道,自己的子孙都是没有出息的。
  想要通过科举,基本上跟不可能。
  所以,他们利用这件事炒作,成为一股“清流”。
  怎么说呢。
  就是不做官,但要成为“名士”。
  整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装清高。
  的确受到部分人追捧。
  什么“怀才不遇”啊,都用上了。
  对于这类人,刘辩也懒得关心。
  全当不存在。
  只要不出来恶心人就好了。
  刘辩没有了约束,自然自由自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反正大汉朝,不会因为他一个人的任性,而停止运转。
  杨修已经感受到了风雨欲来。
  三公中,空缺了一人。
  有两人不上朝。
  再加上一个任性的皇帝。
  总感觉朝堂要变天了。
  这段时间,杨修一直辅助处理国事。
  也明白一些隐秘。
  “徳祖,这件事你不必参与,陛下想要做什么,我们这些当臣子的,支持就好了。”杨彪淡然道。
  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性,杨彪才能在朝堂上屹立不倒。
  “孩儿明白!”杨修郑重地抱拳。
  这也是承诺。
  “你们年轻人的机会,要来了。”杨彪微微一笑。
  杨修莫名其妙中,又带着一丝恍然。
  次日,刘辩没有继续摸鱼,而是正儿八经地上朝。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
  武官以吕布、赵云为首。
  文官以王允、杨彪为首。
  说实话,这样的格局,刘辩早就想改变了。
  王允年迈,不堪重任。
  杨彪万金油,他管事,又不真的管。
  这样的官员,在盛世有其存在的理由。
  但刘辩不需要。
  大汉朝正蓬勃的发展,官员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随着思想、学识的开放,治理天下,变得越来越复杂。
  王允、杨彪这样的老人,恐怕连大汉赋税如何征收,又应该征收多少,都折腾不明白。
  刘辩也不完全明白。
  大汉正经历着四百年来,最大的变革。
  商税已经超过农业税三倍以上!
  两者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朝廷到底该怎么良性征税?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要是弄不好,刘辩建立起来的统治体系,将会崩塌。
  商税的爆发性增长,思想的开放性学习等等。
  是发展优势,也是难题。
  朝廷必须要有新鲜的血液加入,才能掌控局势。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钻大汉律令的漏洞。
  刘辩不得已,开创了“皇帝审核”特殊通道。
  比如说,王姓商人通过某种手段,偷税漏税。
  大汉商法,没有明确的规定。
  但王姓商人的行为,的确于“理”不容。
  这时候,就需要“专办”。
  卷宗会直接送到刘辩案几。
  皇帝亲自审查!
  为了限制皇帝的权力,防止其轻易凌驾法律之上。
  刘辩又规定,他只有“发回重审”的权力。
  这个“发回重审”可不一般。
  朝廷会召集一批人,完善法律。
  然后再用新的律法,去定罪。
  整个流程走下来,没有三五个月,是没有办法搞定的。
  王允这样的身子骨,怎么吃得消?
  就算身体允许,他能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
  如果只是看着,拉帮结派、投票决定……刘辩觉得,这样的人,已经不适合占据着高位。
  这是时代的变迁。
  大汉必须跟上步伐。
  “民”越来越难管理了,大汉官吏需要更聪明的人顶上来。
  封建王朝用了无数年的“愚民之策”,在刘辩这里被打破了。
  “陛下万岁!”文武百官纷纷行礼。
  这是刘辩南征以来,第一次上朝。
  杨彪和王允对视一眼,后者颤颤巍巍地出列。
  “臣王允,有事启奏!”
  “司徒公,你是从龙之臣,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臣已年迈,致仕,请还禄位于君。”
  王允说话的声音,都在颤抖。
  按理说,刘辩应该挽留几句,表现出君臣依依不舍。
  可惜他还没有来得及说话,杨彪已经站了出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