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牛郎日记>书库>穿越历史>帝国风云> 第255章 力量倍增器

第255章 力量倍增器

  八月二十一日,顾祝同回到腊包尔,第5舰队、即原先的第五舰队第一战斗舰队的休整也到此结束。
  两天后,以“汉武帝”号为首的五艘舰队航母,在十艘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八艘轻巡洋舰与十四艘驱逐舰的陪同下,进入了腊包尔港外的锚泊地,同一天到达的还有十多艘快速战斗支援舰。
  在中国海军中,快速战斗支援舰一个“新舰种”。
  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的补给舰分成两种,一是专门提供燃油、淡水、润滑油等液货的油水补给舰,另外一种是提供弹药、冷冻食品、医疗用品、维修设备等干货的弹药物资补给舰。虽然中国海军没有在补给舰的编制上做出明确规定,但是一般情况下,一支航母战斗群里至少各有一艘油水补给舰与一艘弹药物资补给舰,如果航母战斗群的规模较大,比如有多艘舰队航母,则会相应的增加补给舰的数量。
  只是,在作战部署中,补给舰往往不会编在航母战斗群里,而是由战区舰队司令部直接控制,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舰队的作战情况来安排补给作业。
  中国海军没有把补给舰编入航母战斗群,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所有在战前建造的补给舰的航速都非常低。
  前面已经提到,中国海军在大战爆发前,并不是很重视远洋作战,主要是中国海军的头号对手是日本海军,也就没有必要让舰队去远洋作战大型战舰的续航力一般在七千海里左右,中小型战舰的续航力都不到五千海里。显然,在家门口作战,就算需要补给舰,也没有必要让补给舰拥有太高的航速。
  要知道提高战舰的航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此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在大战爆发前,中国的造船能力并不强,特别是建造大型舰船的能力,远不如欧美列强。在此情况下,中国海军必须集中力量建造舰队航母、大型巡洋舰等能够在海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大型战舰因此大部分经费都用在了这些战舰上。结果就是在建造补给舰的时候海军受经费不足影响,只能降低性能要求,甚至是采用商船的建造标准,而不是按照战舰的标准进行建造。
  大战爆发的时候,中国海军补给舰的最高航速都不到二十节,一般在十六节左右。
  虽然补给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舰,并不要求始终伴随舰队航母作战,特别是在舰队作战的时候,补给舰必须与作战舰艇、特别是舰队航母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此一来,也就没有必要让补给舰的最大航速与舰队航母持平。但是为了伴随舰队活动,补给舰的最大航速至少应该达到航母战斗群的最大巡航速度,即在航母战斗群开赴战场的时候,能够跟随在舰队航母身旁。
  按照中国海军的标准,航母战斗群的最大巡航速度能够达到二十四节。
  如此一来,补给舰的最大航速至少得达到二十四节、最好能超过二十四节,才有能力伴随航母战斗群作战。
  大战爆发后,补给舰航速不足的问题立即暴露了出来。
  可以说在多次海战中,都出现过舰队需要进行燃油补给而错过有利战机的情况,甚至使舰队陷于被动之中。
  所幸的是,这些问题暴露得非常及时。
  在两次硫黄岛海战中,中国舰队续航力不足、且海上补给困难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而且海军有了正确认识。
  结果就是,在一九四零年底,海军就决定建造一种能够跟得上航母战斗群,而且能够为舰队提供全面补给的新式补给舰。因为集燃油、淡水、弹药、食品、维修设备等多项补给能力于一身,所以海军给这种新式补给舰取了一个非常特切的名字,即“战斗支援舰”,形象的说明了该舰扮演的角色。
  可以说,这个名字非常直观。
  顾名思义,战斗支援舰,就是为战斗提供支援的战舰。
  显然,为了让战斗支援舰具备伴随舰队作战的能力,就不能采用商船的设计与建造标准了,必须将其视为战舰。
  所幸的是,中国的几家大型造船厂都建造过补给舰,有这方面的设计与建造经验。
  花了不到半年,江南造船厂与北方造船厂就完成了战斗支援舰的设计工作,而且同时获得了海军的订单。
  一九四二年六月,江南造船厂率先向海军交付了第一批两艘“太仓”级战斗支援舰。
  一个月之后,北方造船厂也向海军交付了两艘“太丰”级战斗支援舰。
  这四艘战斗支援舰的最高航速都在二十七节以上,持续巡航速度达到二十四节,完全达到了海军提的要求。“太仓”级的满载排水量高达一万八千四百吨,般情况下运载六千吨重油、一千五百吨航空汽油、七百吨弹药、五百吨淡水、一百五十吨冷冻食品、以及其他物资二百五十吨,总运载量高达九千一百吨,一次能够为一支航母战斗群里的所有战舰提供油水、弹药与食品补给。“太丰”级稍微大一些,满载排水量为一万九千六百吨,总运载量与“太仓”级相当,为九千四百吨。与“太仓”级相比,“太丰”级的干货补给能力更加突出一些。
  因为在交付后需要进行验收测试,所以这四艘战斗支援舰没有参加印度洋的作战行动。
  此外,为了与后期出现的航速较慢的战斗支援舰加以区分,中国海军把所有最高航速超过二十四节的战斗支援舰都定为“快速战斗支援舰”。说得简单一些,也只有快速战斗支援舰能够伴随舰队作战。
  有了能够伴随作战的快速战斗支援舰,舰队作战自然更加方便了
  说得简单一些,舰队指挥官在策划作战行动的时候,再也不需要为安排补给而劳心费神了。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快速战斗支援舰的意义,丝毫不亚于采用了斜角甲板的航母。
  道理很简单,快速战斗支援舰成为了中国海军的力量倍增器,大幅度提高了中国舰队的作战效率。
  在快速战斗支援舰出现之前,中国舰队平均每周要进行一次燃油补给,如果在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平均每过三天就需要进行一次弹药补给,而补给舰无法伴随舰队活动,所以只能安排在远离战场的海域进行。如此一来,舰队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往返于战场与补给海域之间。
  有了快速战斗支援舰,相当于节约了大量无意义的航行时间。
  虽然舰队的补给频率没有降低,但是补给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可以用来执行作战任务的时间就相对延长了。
  此外,第二批快速战斗支援舰还具备一定的维修能力,能够在海上维修对战舰提供维修服务。如果与浮船坞、驳船等配合,还能在锚泊地对受损战舰进行修理,进一步提高了战舰的持续部署能力。
  在大战的前三年,中国海军舰队的平均部署周期只有四个月。
  也就是说,在离开母港四个月之后,舰队就得返回做必要的维护与保养。
  到了大战后期,中国海军舰队的平均部署周期延长到了半年以上,“白起”级舰队航母的第二艘,即“王剪”号还创造了连续部署十一个月的纪录。舰队的部署周期延长,主要就得益于快速战斗支援舰提供的维护与保养服务。
  事实上,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海军建造的战舰总量并不比美国海军多。
  特别是在一九四四年之后,随着“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成批量服役,中国海军建造的舰队航母反而远不如美国海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海军依然能够牢牢控制住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在多次海战中挫败美国海军,主要就是中国海军舰队的作战效率远高于美国海军,而最大的工程就是那些在后方默默劳作的战斗支援舰。
  战后,斯普鲁恩斯就提到,如果美国海军能在一九四二年开始建造战斗支援舰,特别是航速较高的快速战斗支援舰,那么在一九四五年,美国海军就有机会在太平洋战场上反败为胜,至少有机会顶住中国海军的进攻,创造一个有利于美国的停战环境,让这场战争在美国战败之前结束。
  不管斯普鲁恩斯说得有没有道理,美国海军直到战败,也没有造出快速战斗支援舰。
  事实上,在这场大战中诞生的所有战舰,只有快速战斗支援舰保留了下来,而且在战后依然得到高度重视。
  战后,中国海军维持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舰队,也拥有数量最多的快速战斗支援舰。
  像舰队航母、防空巡洋舰、反潜驱逐舰这些在大战期间诞生的战舰,在大战结束之后都陆续被其他更加强大的战舰淘汰,比如攻击航母与多用途航母取代了舰队航母、导弹巡洋舰取代了防空巡洋舰、通用驱逐舰取代了反潜驱逐舰。至于战列舰,则在大战结束后被彻底淘汰出了海战的舞台。即便潜艇在大战结束后依然受到重视,但是更注重水下航行性能的新式常规潜艇、以及核动力潜艇的出现,也让那些在大战期间建造的、更注重水上航行性能的潜艇进了博物馆。
  快速战斗支援舰的加入,大幅度增强了第五舰队的战斗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