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牛郎日记>书库>穿越历史>抢救大明朝> 第1326章 三分军事,七分考试(求月票)

第1326章 三分军事,七分考试(求月票)

  一场非常特别的御前军事会议,就在前往夷陵州的江船上召开了——除了一个皇帝,一个亲王和几个大臣之外,还有一个太子妃和一个亲王妃在旁听和记录,真也是亘古未有之事了......
  “陛下,”副军师吴国勇首先发言,“行宫参军司今天早上得到云贵川奏报,夔州府的永安城、瞿塘关、大溪口、下马渡、巫山城都已经收复。瞿塘峡已经打通,大军随时可以沿江而进,入驻永安。
  不过永安城、瞿塘关、大溪口、下马渡、巫山城等处的城池和馆舍都过了火,周遭乡野也被流寇洗劫一空。行宫参军司认为还需要多方筹措粮草,并征集民伕修缮城池和馆舍,才能迎驾驻跸。”
  朱慈烺笑了笑,不置可否,然后又将目光转向了工部尚书郑森。
  修缮城池、道路、港口、运河、河堤、水渠等等的大工,现在都是工部的事儿。而修造宫殿和皇陵这样的工程却不归工部负责,而是由皇家自己想办法解决。至于军器、织染、杂物制造等等的,现在都不归工部了。
  军器主要由兵部和海军部各自发包采买,而兵部和海军部也有自己的兵工厂、造船厂,不需要工部插手。
  另外,管那么多大工的工部自己并没养着一支庞大的工程队伍,而是采取市场化招标的办法发包工程。
  工部自己的人马就是负责设计、监督、验收工程的官员和大匠,以及负责管理各地“工部资产”(就是由工部投资或负责运营、维护的工程项目)的官员。
  这一次郑森就带着一支由大匠和官员以及一些工部的供应商组成的队伍,跟随朱皇帝西征。
  看见朱皇帝咨询的目光,郑森有点为难的皱起眉头,道:“陛下,由湖广出发的随军民伕不多,如果永安城、瞿塘关、大溪口、下马渡、巫山城等处的城池和馆舍损坏过大,恐怕一时难以修复......”
  朱慈烺道:“可以征用川人嘛!”
  郑森摇摇头:“人生地不熟的,不知道能不能征到?而且流寇撤退之前还在夔州府东部大肆洗劫,只怕那里的物资奇缺,物价高昂,有钱也难雇到人啊!”
  朱慈烺又看了眼史可法。
  史可法道:“陛下,内阁早就责令施州卫筹备20万石米粮于剑南司备用了,随时可以运往夔州府。而且施州卫盛产稻米,境内各所各堡都有许多存粮可以卖给朝廷,至少不会让进驻夔州的大军饿着。”
  施州卫是个好地方,不仅有许多肥沃的谷地,而且人地矛盾比较缓和,所以当地的军户豪族可以积攒出大量的粮食——施州卫的交通不是很方便,不靠近清江水道的地方就很难往外运东西,所以当地的豪强习惯存粮,而不是把粮食运往荆州府贩卖,现在倒是可以高价倒给朱皇帝。
  史可法又道:“至于民伕......川人苦流贼久矣,早就翘首以盼王师,朝廷如果能善加安抚,倒是可以引为己用。只是......”
  只是怎么安抚呢?
  大顺朝对四川的治理其实是比较成功的,现在的失败并不是治理的失败,而是“胀死”的——由于四川被大顺占领前没有经历过长期的血腥战争(四川在天启年间就有土司造反,一直反到崇祯年,但是造成的伤亡并不大),大顺和大西又带着大量的陕人(也有一些湖广人)入川,造成四川的人口密度,在洪兴初年就和大明的核心地盘东南八省的人口密度不相上下。
  而且大顺的“平均化”改革又更加能养人——大顺入川初期,因为府兵户只有20多万,所以没有吞掉全川的土地,因此让许多四川农民也在均田运动中得利,整个改革的方向,其实是均分土地。
  而均分土地,无疑是促进人口增长的最佳手段——有人认为均分土地可以培育农村市场,但是实际上的实践是失败的。因为均分土地之后农民的生育需求被极大的释放(后世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在50年代初期,中国人口的增速快得惊人),增加的粮食首先被用于养育新增的人口,然后才用来和城市进行交换。
  大顺治下的四川,同样出现人口的高速增长,高速增长的人口又进一步激化本来就很严峻的人地矛盾形势。大顺府兵户的膨胀,又将人数众多的川人逼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现在轮到朱慈烺来应付四川过多的人口了!
  因为四川现在的人口太多,哪怕把全川的土地都平分下去,人均大约也就一亩几分,顶天是个温饱。
  可问题是朱慈烺这边也有一群地主要反攻倒算啊!
  云贵川军中大把的是原来的四川地主阶级出身,虽然这帮人不怎么能打,但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朱慈烺得照顾他们的利益。至少得拿出三分之一的四川土地分配给他们,剩下才能平分......
  当然了,能分到一点土地总比没有要好......但是大量明军进入四川后,又得让四川人民提供粮草和民伕,这又会加强川人的苦痛!
  另外,川人在过去的20年间就在吃府兵户的苦,并没有吃过资本主义市场的苦!资本主义的市场是洪水猛兽,很快就会让这些在大顺朝森严的统治下过着安稳日子的人们知道什么是资本凶残,什么是无商不奸了......
  “只是川人需要往上爬的机会!”朱慈烺笑着接过了史可法的话,“流寇以陕人为本,川人被牢牢压制在下层,不能动弹。人心总是会高估自己而低估困难,川人也不会例外。所以被陕人所压迫的川人之中,一定会有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咱们就应该让他们看到向上爬的机会,这样他们就会为我们所用了。有了可用的川人,四川也就不难平定了。”
  “父皇,”土豪王朱和壕插话道,“什么样的人才是可用的川人呢?”
  朱慈烺笑道:“朕不知道,但朕知道怎么把他们找出来?”
  “父皇想怎么找?”
  朱慈烺吐出两个字:“考试!”
  又考试!?
  正在低头记录的丁玉英听见这俩字,心头就是一颤——就是因为考试,她才被朱皇帝从民间挑选出来,拥有了一个看似辉煌的前途,但是为了得到这个前途,现在却得为朱家当牛做马,没日没夜的忙活,还要学一大堆的东西,还不敢学得不好......
  朱皇帝摸着自己的胡子,得意地说:“这一次入川乃是三分军事,七分考试......得用考试,把川人中愿意办事,也能替咱们办事的人都找出来,有了他们帮咱们奔走筹措,安抚百姓。咱们的事情就好办了,到时候民伕就会有的,粮食也会有的!”
  考试原来还有这样的作用啊!
  丁玉英心说: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到如今,考了快1000年了,也就父皇您老人家考出花儿来了。
  “父皇,”朱和壕还是想不明白,“要怎么用一场考试让川中的能人肯踏踏实实替咱们办事呢?”
  朱慈烺忽然回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宝贝儿媳丁玉英,笑道:“一场考试是不行的,得让他们一场场的考......不能把好处一次都给了,得一点点的给,一次次的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