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牛郎日记>书库>穿越历史>燃烧的海洋> 第十四章 拉力赛

第十四章 拉力赛

  在巴拉姆的指挥下,以色列国防军打得异常坚决。
  击溃两个叙利亚装甲师后,三个以军王牌旅没有停下来。按照巴拉姆的安排,第七装甲旅沿叙黎边境线向北推进,顺带扫荡贝卡谷地里的真主党武装据点,第一步兵旅在中路沿直通大马士革的公路前进,打击沿途的叙军据点,顺带夺取作战物资,第一八八装甲旅则首先攻占德拉,然后沿叙约高速公路北上,攻击叙利亚军队的后方防线,扫荡沿铁路线分布的物资补给站。
  可以说,以色列国防军打得很有章法,目的也非常明确。
  在击溃叙利亚装甲师的战斗中,以色列国防军没有收俘虏,而是在缴械之后,释放了所有战俘。
  这么做,主要就是避免因为战俘拖累进攻行动。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最关键的就是保证进攻速度,而不是歼敌数量。原因很简单,等到叙利亚军队反应过来,三个王牌旅的处境将非常糟糕,所以必须抓紧时间,在叙利亚军队组织反击前尽可能的扩大打击范围。
  为此,巴拉姆下达了几条非常特殊的禁令。
  一是不收战俘,在缴械后原地释放;二是禁止缴获作战物资,所有无法带走与无法使用的物资全部就地销毁;三是禁止追击溃逃的敌人,只派遣侦察部队监视,必要时呼叫空中打击与炮火打击,阻止溃逃之敌重新聚集;三是在进攻阶段,禁止破坏基础设施,特别是桥梁与隧道;四是不得攻占城镇,在解除了城镇防御武装之后,最多安排一个步兵排扼守经过城镇的交通线。
  除了这些禁令,巴拉姆还下达了一条命令:在任何情况下,坦克战车携带的燃油必须满足撤回戈兰高地的最低需求。
  这几道命令,非常直观的反映出了以色列国防军的战术意图。
  根据巴拉姆在战后写的回忆录,在发起进攻的时候,他甚至没有制订一个具体的作战目标,更没想打到大马士革。
  也许这有夸张的成分,可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以军确实没有打到大马士革的资本。
  到二十二日凌晨,三个王牌旅已经用闪电般的进攻,打垮了六个叙利亚装甲师,另外两个叙利亚师则已撤退了数十公里。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至少有三十万叙利亚大军涌向大马士革。
  一时之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以色列国防军将一鼓作气的打到大马士革,甚至有人认为以色列国防军将攻占大马士革。
  在凌晨两点左右,阿萨德就秘密离开了总统府,在总统卫队的护送下前往霍姆斯。
  所幸的是,猜测没有变成事实。
  到二十二日凌晨四点左右,第一步兵旅在挺进到基斯沃南面的时候停了下来,随后第七装甲旅与第一八八装甲旅也在距离大马士革一百公里之外停止前进。天亮前,第一步兵旅的炮兵营对大马士革进行了一轮密集炮击。天亮后不久,守卫基斯沃的叙军惊奇的发现,如同潮水般涌来的以军已经如同潮水般的退走了。
  这不是溃退,而是主动撤退。
  当天下午,三个王牌旅全部退回戈兰高地。
  因为叙军没有追击,所以在撤退的时候,巴拉姆没再禁止抓战俘与缴获战利品。撤回戈兰高地的时候,三个旅抓获了两千多名战俘,缴获了数千吨弹药燃料,还顺带炸毁了沿途的所有桥梁隧道。
  所幸的是,叙利亚南部地区没有多少桥梁隧道。
  利用这个机会,以军还狠狠教训了黎巴嫩真主党。在抓获的两千多名战俘中,一大半是真主党的武装份子。
  这场持续不到二十个小时的战斗,打得非常精彩,充分发挥出了装甲部队的战斗力。
  后来,这场经典战例几乎被所有国家收入陆军战术教材,而巴拉姆也获得了“闪电巴拉姆”的绰号。
  事实上,这场进攻战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战术范畴。
  在这场战斗中,以色列国防军不但打垮了叙利亚军队发动进攻的物资基础,还打得叙利亚国防军魂飞魄散。
  别的不说,在巴拉姆率领军队撤下去的时候,没有几个叙利亚将领相信这是真的。
  当时,叙利亚陆军司令部甚至没有下达追击命令!
  直到两天后,叙利亚陆军的先头部队才再次到达戈兰高地附近,而留给他们的只是满目疮痍。
  在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囤积的作战物资全部损毁,部队建制被打乱的情况下,叙利亚陆军别说用三天重新组织进攻,就算到了一周之后,也没能恢复元气,更没有恢复攻打戈兰高地的勇气。
  从战略上讲,这等于帮助以色列消除了来自北面的威胁。
  受此影响,在二十二日凌晨,以色列总参谋部就决定向西奈半岛增兵,而不是按照原计划向戈兰高地增兵。接下来的三天内,以色列还向西奈半岛增派了三十个旅,而部署在戈兰高地上的仍然是八个旅,放在后方的预备队则由原先的二十个旅减少到十个,抽调出了大量主力部队。
  对埃及陆军来说,这绝对不是好消息。
  戚凯威到达开罗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面对汹涌而来的以色列大军,以及如何让埃及陆军在西奈半岛上展开。
  可以说,当时的情况对埃及十分不利。
  在戚凯威到达的时候,西奈半岛方向上的以色列陆军兵力已经达到六十个旅,另外还有二十个旅能在两天内进入。暂且不说以色列军队的部署方式,如此多的兵力集中在西奈半岛上已经导致兵力严重饱和。
  很明显,以色列当局也已认识到,埃及陆军肯定会发动反击。
  说得直接一点,以色列就等着埃及军队打过苏伊士运河,然后趁埃及陆军立足未稳的时候发动反击,将埃及军队的主力消灭在滩头阵地上,而不是在后方打一场大规模装甲战,更不会主动让出运河东岸。
  由此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不管埃及军队在哪里渡过苏伊士运河,都会遭到迎头痛击。
  如果不能让部队在强渡之后展开,那么强渡苏伊士运河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会平添伤亡。
  不强渡苏伊士运河,后果更加糟糕。
  要知道,再过几天,等到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到达地中海,肯定会出面调停,而埃及与叙利亚将不得不接受一个极为不利的停战条约。更重要的是,叙利亚很有可能乞和,因为没有丢掉什么。埃及在这种情况下接受停战,意味着将再次丢掉西奈半岛。即便通过停战谈判把西奈半岛要了回来,纳杰夫的威信也会遭到重创。可以想像,惨痛的军事失败,必然导致政治动荡。
  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支持埃及、避免埃及战败的主要原因。
  问题是,如何才能避免让埃及战败?
  面对这个难题,戚凯威到达开罗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在大苦湖西岸集结的第三集团军向南运动,并且在舍特架设了十几座浮桥,已经到达对岸的埃及军队则积极向外扩大防御范围。
  此举,立即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十二日上午,以色列国防军从围攻第五站的部队中抽调了三个旅向舍特进发,加强对舍特的包围。
  这天上午,戚凯威下达了新的指令。
  第三集团军在到达苏伊士城之后,没有渡过苏伊士运河,而是转向北上,同时在第五站附近开始架设浮桥。
  下午,埃及陆军在大苦湖北面的十多处地点开始架设浮桥。
  虽然以色列国防军的行动非常迅速,积极调动炮兵与航空兵,给埃及陆军的工程部队造成了巨大伤亡,但是到当天傍晚,埃及陆军已经在苏伊士运河上架设了近两百座浮桥,还有几支小股部队渡过运河建立了桥头堡。
  一时之间,谁也无法肯定埃及陆军会在哪里渡河。
  晚上,戚凯威加强了调度力度,不但第三集团军在大苦湖南面来回运动,连驻守开罗的第一集团军与驻守亚历山大港的第二集团军也加入进来,在苏伊士运河西岸来回运动,给以军制造麻烦。
  判断不出埃及军队的渡河地点,以色列国防军也只能跟着进行大范围机动。
  到这个时候,戚凯威的战术意图也就不言而明了。
  埃及陆军是内线作战,可以利用运河西岸密集的道路与铁路交通网,以及动员起来的后勤保障部队,非常便捷的获得补给,而以色列国防军是外线作战,物资供应与保障难度远远超过埃及陆军。
  通过大范围的战场机动,双方主战装备的优劣也显现了出来。
  拿主战坦克来说,埃及陆军的24式与04式都针对进攻设计,行军能力与战场机动能力都非常突出,而以色列的“梅卡瓦”系列,特别是第六代主要针对防御作战,战场机动能力很成问题。
  经过一个晚上的“拉力赛”,以色列国防军在运河东岸的防御漏洞暴露了出来。
  天亮前,戚凯威下达了停止行军的命令,第三集团军向苏伊士城集结、第一集团军向伊斯梅利亚集结,第二集团军向塞得港集结。按照他的要求,三个集团军必须在八个小时内完成对主战装备的检修工作,使全部主战装备达到最佳状态,并且完成燃油与弹药补给,做好进攻准备。
  虽然以色列国防军也立即做了调整,但是受补给限制,效率远比不上埃及陆军。(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