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牛郎日记>书库>穿越历史>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零一章 反击

第一百零一章 反击

  从提出战略设想到变成现实,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海军方面,舰队兵力依然非常有限。就算第二批“黑龙江”级大型综合战舰能够提前服役,也只有十六艘,而不是原先规划的二十艘,因此每支航母战斗群只有四艘,与牧浩洋最初的安排相当。更重要的是,第二批“泰山”级航母不可能在三月份服役,因此舰队的总体作战能力不会有明显提高。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海军投资研制的大口径远程炮弹肯定能在二月底量产。
  这种新式炮弹在战前就已开始研制,只是进度不是很快,直到战争爆发后,才加快了研制进度。与普通大口径电磁炮炮弹相比,远程炮弹的主要改进之处,除了采用长径比更大的弹体之外,就是安装了火箭助推发动机,把中段弹道的飞行速度提高了百分之五十,从而使射程增加到了一千二百公里。
  增加射程是主要目的,但是也因此带来了负面影响。
  最大的影响有两个,一是炮弹的威力大幅度降低,二是精确度有所下降。
  威力降低主要是炮弹的有效载荷降低,装药量减少了百分之七十,即便采用了最新研制成功的高能炸药,爆炸威力也比普通型低了百分之五十。如此一来,对付同样的目标,增程炮弹的打击能力明显降低。根据海军做的测试,增程炮弹在对付大型战舰时,打击威力仅有普通炮弹的三成。
  精度降低带来的影响更加突出,增程炮弹的散布范围比普通炮弹高了一倍以上,因此在同等情况下,需要增加一倍的弹药投掷量,才能达到同样的打击效果。如果把威力降低带来的影响算进去,则需要增加六倍以上的弹药投掷量,才有可能达到同样的毁伤效果,而这无疑降低了舰炮的作战效率。
  事实上,这也是海军不太重视增程炮弹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在战前,大口径电磁炮的主要任务是轰击岸上的目标,特别是防御较为坚固的军事目标。
  当然,增程炮弹也有非常突出的优点。
  除了射程更远,能够让战舰在更加安全的海域开火之外,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增程炮弹的体积进一步缩小,突防率大幅度提高。在进入末段弹道之前,炮弹的弹头将与火箭发动机脱离,从而使得末段防御系统更加难以拦截。根据海军的测试,增程炮弹被末段防御系统击中的概率仅有普通炮弹的百分之四十。
  当然,对海军来说,增程炮弹的主要用途,就是用来打击海上目标。
  根据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的经验,牧浩洋把增程炮弹的生产工作排在了首位,要求承担生产任务的三家兵工厂在三月中旬交付两万枚,确保在接下来的海战中,为十六艘大型综合战舰提供一个基数的弹药。
  可以说,在航母不够的情况下,牧浩洋不得不倚重大型综合战舰。
  为此,他对现役的八艘大型综合战舰也做了调整。
  特遣舰队返回太平洋之后,被安排进驻金兰湾,“黑龙江”号等四艘大型综合战舰在南海区舰队反潜战舰掩护下返回本土,前往广州造船厂与湛江造船厂进行改装,即用对地打击模块更换防空模块。
  只是,要到三月初,这四艘战舰才能完成改装。
  主要就是,第一批八艘全是按照防空标准建造的,而且海军没有采购多余的对地打击模块,只是在采购第二批的时候,才额外采购了八套对地打击模块,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对已有的大型综合战舰进行改造。
  按照牧浩洋的安排,到时候将有十二艘大型综合战舰具备全部的对地打击能力,而另外四艘则是典型的防空战舰。
  接下来的两个月内,特遣舰队里的其他战舰也将进行改造。
  主要的改造项目只有一个:增加末段防御系统。
  按照牧浩洋的要求,“泰山”级航母的末段防御系统将达到八套,而这也是该级航母搭载末段防御系统的极限。在八套末段防御系统全部启动的情况下,航母不但要停止向大部分电子设备供电,还要把航速控制在四十节以内。只是好处更加突出,即航母的末段拦截能力将增强三分之一。
  这些改造工作,都安排在二月份进行。
  因为末段防御系统是非开口接入武器系统,即在安装的时候,不需要破坏航母的舰体结构,所以改造工作可以在任何一座拥有必要基础设施的军港内进行,不用返回造船厂,也不会占用造船厂的人力资源。
  相对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地面部队。
  戚凯威已经明确提出,陆军承担了足够多的作战任务,而且元首已经命令向伊朗与中东增兵,所以陆军无法在西太平洋战场上提供帮助。说得直接一点,牧浩洋不要指望派陆军去攻打马里亚纳群岛。
  如此一来,牧浩洋能够调动的,就只有陆战队了。
  虽然庞跃龙已经表示,陆战队将全力配合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但是当时陆战队能够调动的作战部队只有四个陆战师,而且其中两个部署在冲绳岛,也就只有两个陆战师可用。
  显然,对于攻打马里亚纳群岛来说,两个陆战师显然不够。
  最初的时候,庞跃龙建议把进攻时间推迟到四月底,因为到时候,将有四个预备陆战师完成整编。可是牧浩洋要求在三月底发动进攻,而且明确无误的告诉庞跃龙,元首不会推迟进攻行动。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推迟,元首就会取消进攻行动。
  到了一月底,这个问题变得更突出了。
  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美国正在向西南太平洋增兵,到了三月底,部署在澳大利亚的美军将超过五十万,其中大约有十五万地面部队。也就是说,美军很有可能在四月份攻打东南亚地区。
  当然,事后证明,军事情报局的情报有误。
  美国向澳大利亚增兵,不是为了攻打东南亚,而是为了增强西南太平洋上的防御,或者说兑现美国总统的承诺。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二零五三年初,美国没有任何在西南太平洋上发动进攻的作战计划。
  问题是,在当时,这条情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不能在三月底攻打马里亚纳群岛,掌握战略主动权,那么海军与陆战队就得在四月份把重点转向东南亚,迎接美军的战略进攻。结果就是,牧浩洋将不得不取消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
  进入二月份,牧浩洋把精力全都放在了即将发动的战略进攻上。
  其他战场上,二月初期的局势也比较平静。
  中东战场上,美以联军在“德拉-霍姆斯会战”之后,发动了几次战术级别的进攻,没有取得多大收获。根据罗林森的作战规划,除非把美军增强到十个师,不然美以联军将不会发动进攻。
  此时,罗林森已是联军总司令。
  在美国与以色列当局达成妥协之后,联军司令部不再是摆设,而是美以联军在中东战场上的最高指挥部。
  也就是说,以色列总参谋部也得听从联军司令部的调遣。
  结果就是,巴拉姆受到冷落。虽然他在一月底提出,联军应该在二月份发动进攻,而且把重点放在约旦战场上,甚至认为在美军不肯出力的情况下,以色列国防军可以单独承担起攻打沙特的作战行动,但是在罗林森的干预下,巴拉姆的提议被以色列总理否决,以军必须配合美军作战。
  这让巴拉姆非常不满,甚至威胁要辞职。
  伊朗战场上,俄军仍然在围攻由数十万伊朗军队守卫的德黑兰,虽然一度突破了伊军的外围防线,但是始终没能攻占德黑兰,反而损失了上万名官兵,布鲁希洛夫则再次提出放弃伊朗战场,结果再次遭到否决。
  大陆战场上,中国军队的进攻非常稳健。
  到二月一日,中国陆军已经控制了俄罗斯的大半个远东地区。向北推进的先头部队到达了马加丹附近。只是受恶劣气候影响,这支进攻部队在乌斯季奥姆丘格停了下来,预计要到五月份才能继续前进。向西推进的第三十九集团军已经到达贝加尔湖北岸,另外一路部队则到达了赤塔东面。虽然受后勤补给影响,第三十九集团军的进攻速度有所放慢,但是戚凯威增在策划围歼赤塔州的七十万俄军。
  西伯利亚战场上,第三十八集团军第三次攻占了新西伯利亚,并且第三次放弃了这座在战火的摧残下已经变成废墟的城市,退回到了尤尔加西面的防线上,在此为俄军增添了近五万人的伤亡名单。在第三十八集团军的协助下,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充分利用强大的战术机动能力,突袭了方圆三百公里范围内的俄军重要据点,使俄军在该方向的大规模反击行动不得不一再推迟。
  事实上,到这个时候,黄瀚林基本上兑现了承诺,即稳住了几个主要地面战场。
  当然,这对改变战略态势没有太大的帮助,毕竟交战双方动员的力量都很有限,地面战场还不具备决定胜败的重要性。
  二月一日,牧浩洋签署了一道重要的命令,开始了海军的战略反击行动。(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