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牛郎日记>书库>穿越历史>崛起之路> 第66章:群策群力

第66章:群策群力

  “我可以打包票,最后的成品,完全能够做到陈厂长所要求的在沙漠地带运转和全方位旋转的要求。”
  王家琪一脸的信誓旦旦。
  “您居然还懂这个?”保证完了之后,他又有些惊讶。
  不是他大惊小怪,实际上就连从事生产交流电机的金辉厂的容立也没法说出这些弯弯绕来。
  高级技工虽然是受人尊重,但是客观来说,当今国内的教育水平下,绝大多数人都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此时国内正和之前陈铁军所说的那样“毫无专利精神”,基本上奉行的就是所谓的“拿来主义”,所谓是只要能够拿到成品,那么后来的就是拆解和仿制。
  金辉厂的伺服电机技术多半就是这么来的。
  虽说确实会背上一定的骂名,甚至是之前陈铁军还特意留了一手防止自己的cf101的发动机引擎被剽窃来抵御这样的现状。
  但是其实是一种对于工业落后国家非常实用的发展路线。
  说一句题外话,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基本上很多路线和日本甚至是美国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像是当初美国仿照英国的技术,日本仿照美国的技术。
  国内也是基本上不少的进步都是来自于对于外国机器的逆向破解。
  虽然是在世界上饱受诟病,结果却是极其实惠的,大大增长了我国的工业水平。
  换句话说就是仓廪实而知礼节,在一穷二白的阶段,拘泥于专利,才是取死之道。
  “闲书读的多而已。”陈铁军倒是不以为意,算上前世他可是多活了几十年了,虽然不是专业的,但是基本上对于工业领域没有什么东西是他掰扯不出来的。
  这也是他为什么自信能够一定在国防有所作为的缘由。
  具体的细节技术他确实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但是不代表他作为领导者就只是个挂件和吉祥物了。
  科学研究的难点早在脱离了蛮荒时代之后,就从攻克难关改换成为了寻找正确的方向。
  长chung光机这类的国内研究所,每年都要花去大量的经费或是正式采购或是通过走私的方式,来获取国外的高精端的科技产物。
  现在的由于和美国的蜜月期都是通过正宗的渠道采购,过几年就是得要巧立名目辗转多手才能获得了。
  然后进行逆向破解,就是为了获取每种技术正确的研发方向。
  即便是如此,还是会有经常走了一些弯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的情况。
  而陈铁军则是对于后世工业领域几十年的发展了如指掌,无论是前沿的资讯还是国内的技术发展都是如数家珍。
  现在正值是对越反击战时期,以他的能力要是在军队中晋升的速度绝对是会更快,但是对于国内的总体的发展进步的影响力就远不如在后勤领域做一个领路人来的效果更好了。
  关于伺服电机怎么研究制作其实陈铁军确实是一窍不通,但是要怎么改进工艺,降低难度,还是略有所知的。
  “其实直流电机最大的问题不是在于精度,最初版的带石墨电刷的版本确实需要反复的维护,清碳,不然就无法使用,不方便不说,显然也到达不了陈厂长的科技感的要求。”
  王家琪看见容立还有些不太理解继续解释道。
  “但是只要是构建无刷直流电机即可,这种机器的精度对于零件打磨的要求很高,但是不追求量产的情况下,以国内的人才储备,不难。”研究员认真的分析。
  费了些口舌,才算是让金辉厂的那位弄明白了。
  “可是那我们这边厂子的技术储备就完全没用了,要不我回去了。”容立木木的站在原地,半晌吐出了一句话。
  这年头的人都是比较实诚的,也不好意思做出那种丝毫不出力还有分润功劳的事情。
  原先金辉厂觉得是自己有技术帮扶一下有渠道的9527厂,顺便也能添几分出口创汇的光彩。
  但是现在看来,则是用的是自己这方完全没掌握的技术,那里还好意思在这儿杵着。
  “那倒是不必了,咱们9527厂可没有那么多的熟手工人,还是得仰仗你们一二。”陈铁军哭笑不得。
  说实话,和沙特的订单,最后是国家得到外汇储备,自己这边则是拿到了流动资金,至于荣誉之类的,他反倒是最不关心的部分。
  金辉厂的确实对于直流电机一无所知,但是交流电机的结构和其前身差别并不大,没有金辉厂的熟手工人,只依靠9527厂的力量很难在限定期间交付订单。
  “你们要是过意不去,就指导一下我们这边工厂的工人,帮助他们也掌握一下电机技术的制作,如何?”陈铁军劝说道。
  “那当然没问题啊,都是兄弟单位,到时候一定会尽心尽力的教!”容立愣了一下,立刻是大喜过望。
  倒不是他觉得自家的技术不值钱,只不过是显然是长chung光机的人有技术理论,所以陈铁军要是诚心想要独占荣誉,完全可以赶走金辉厂。
  现在的情况只能是说,这个年轻的厂长办事很敞亮,大度的很。
  陈铁军不是表面上的小年轻,立刻是看出了容立的感激,也没在多说什么。
  和王家琪确定了一下技术的细节,直接是决定了立刻开工。
  现在工厂是基本上三班倒的快速加工两伊的订单,已经是濒临完工,所以沙特方面的可转动的“增雨器”也是立刻有了空闲的车间,开始加工打磨。
  除了长chung光机的五名研究员,金辉厂也是出于收了好处不能不干事的心理,增派了大约三十人的参与过电机加工的人员。
  基本上是做到了近乎一对一的熟手带生手的生产节奏,工期涨的飞快。
  先期的图纸很快就绘制出来了,然后就是攻克最后一道的难关了。
  组装和构成电机框架的材料倒是不难搞定,但是为了保证直流电机能够耐用达到军工级,那些高精度的零件就需要些专业的人才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