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牛郎日记>书库>穿越历史>皇兄何故造反?> 皇兄何故造反? 第282节

皇兄何故造反? 第282节

  为首者乘着马车,衣着华贵,身材壮硕,满脸的络腮胡子,在两名侍女的服侍下,走下马车,面色谦逊,道。
  “蒙古大汗帐下,孛儿只斤·满都鲁,奉大汗之命,前来大明践行与贵国皇帝之约。”
  镇南王的案子结束之后,陈懋等人固然是保住了爵位,但是薛瑄和杨善这样的文臣,可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直接被削去了官职,打发回了老家。
  所幸,鸿胪寺没有大理寺换的那么勤,还是有人能够顶上的。
  这次负责过来迎候的,就是代掌鸿胪寺事的少卿齐政和礼部侍郎王一宁。
  他二人闻听此言,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脱脱不花派遣使团入京的消息,倒是早就传到了鸿胪寺,但是他们却从没听过什么约定啊。
  这边愣神着,另一边,一位身着内侍袍服的宦官便笑眯眯的上前,道。
  “见过贵使,咱家御用监掌印太监王诚,奉我朝陛下之命,在此迎候,不知贵使,可带了贵部大汗的信函?”
  那名蒙古贵族行了个礼,从侍从手中拿过一个匣子,道。
  “这是大汗给贵国皇帝的书信,除此之外,我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阿速,鄂尔多斯等五部首领,俱致书贵国皇帝陛下,在此一并奉上,请公公代为转交贵国皇帝陛下。”
  两位老大人面面相觑,看着王诚和这位蒙古特使言笑晏晏,脸上的笑容不由有些僵硬。
  没记错的话,他们才是朝廷派来负责接待的官员吧……
  不过他们在旁听着,却也察觉到了一丝不对。
  作为专门负责接待使团的官员,齐政和王一宁两个人,自然是对于蒙古的贵族以及这次使团的名单,有过详细的了解。
  别的不说,这次的正使,也就是他们面前的这个缀金饰玉的蒙古贵族,身份可就不一般。
  他是鞑靼前一任大汗阿寨台吉的幼子,也就是脱脱不花的亲弟弟,可以说在鞑靼,他的身份地位,仅次于脱脱不花本人。
  这次由他亲自过来,可见脱脱不花对此次出使的重视。
  更何况,他刚刚提到的几个部落,如果没记错的话,正是鞑靼帐下超过万人的几个大部落。
  一时之间,两位老大人不约而同的交换了个眼神,进一步提高了心中对于这次接待的重视。
  仅仅只是礼节性的迎接,耽误不了多少时间,寒暄过后,齐政等几个人,便带着蒙古使团进了鸿胪寺。
  与此同时,蒙古遣使向大明求和的消息,很快也随着使团入京,在京城当中不胫而走……
  武英殿中。
  朱祁钰负手而立,他的面前,是一副大大的边防图。
  在他的身后,站着几个大臣,分别是兵部尚书于谦,户部尚书沈翼,内阁首辅王翱以及武英殿大学士俞士悦。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人身着一品武官袍服,一人白发苍苍,脸上皱纹如同刀劈斧凿,望之便令人心生敬畏,另一人正值壮年,精干坚毅。
  这二人不是别人,正是刚刚回京不久的昌平侯杨洪和靖远伯范广。
  几个人各自按照位次列好,唯有于谦站的稍稍靠前些,正指着边防图开口。
  “瓦剌一战,我军虽胜,但也同时暴露了我边防各处的许多问题,汇总下来,大约有三点。”
  “其一乃屯田废弛,军纪涣散。”
  “其二乃边军逃亡,空额严重。”
  “其三乃关隘繁多,各自为政,兵力分散,互援不及。”
  “若此三点问题能够解决,则我大明边防可无忧矣。”
  虽然说开年以来,于谦接连受了罚俸,禁足等等一系列的打击,但是他不仅没有因此而颓废下去,反而状态好了不少,干劲儿十足的。
  如今杨洪归京,他彻底交卸了京营的差事,目光和精力更是迅速汇集到了边防之上。
  毕竟,土木之役的大败,带给朝廷的震撼很大,所以如何整饬边防,也就成了他这个兵部尚书考虑的重中之重。
  听了于谦的话,朱祁钰的眼中闪过一丝满意。
  抛开其他的不堪,于谦的对兵事的熟稔了解,在朝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他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全都是亟待解决且直指根本的问题,如他所说,一旦这几个问题解决了,那么大明的边防便会重新稳固起来。
  摆了摆手,朱祁钰开口道。
  “诸位卿家都是对兵事惯熟之人,对于于尚书所说的这几个问题,大可畅所欲言。”
  如今在殿中的大臣,除了沈翼之外,于谦本身就是兵部尚书,俞士悦早年在都察院多次巡边,王翱更是在辽东提督军务数年之久,亲自上过战场。
  武将这边,杨洪和范广更是久历边镇,都是惯熟之人。
  当然,于谦所说的这几个问题,都牵涉很广,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所以大家都并没有立刻开口。
  于是朱祁钰只得开口点人:“首辅,你之前在辽东提督军务,想必对于边境的事务多有了解,便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有这么个间隔,王翱也差不多整理好了思绪,拱了拱手,便开口道。
  “陛下,臣以为于尚书所说的三点当中,前两者其实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洪武之时,太祖皇帝以本地军户及有罪戍边之人,常镇边境,大开屯田,辅以中盐法,不靡费朝廷物力而强边军,使迤北各部,无人可轻攫我军锋芒。”
  “至永乐之后,太宗皇帝屡次北征,边军和各地军队的调动越发频繁,其后,太宗皇帝以边军久镇一地,世代相传,恐有晚唐割据之祸,故命各地军队轮调戍边。”
  “轮调戍边长途跋涉,辛苦异常,因此,边军多有出逃,又因边军调动频繁,屯田之时,兵士多不肯用心,屯田亦开始废弛。”
  “除此之外,边军轮戍,但边将却往往一镇数年,因此,对于手下兵卒,往往苛待煎迫过甚,克扣军饷,侵占军屯为私田,擅自挪用官军的行为比比皆是,又反过来增加了出逃边军,长此以往,边境局面方糜烂至此。”
  不愧是在边境待了这么久的大臣,王翱的这番分析十分深刻,让朱祁钰都忍不住眼前一亮。
  但是他的这番话,却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
  杨洪黑着脸,开口道:“王大人此言,未免偏颇了,边境如今的状况,岂能全归罪于边将?”
  第341章 边防整饬
  大明的边防军队,其实原本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体制。
  太祖皇帝建国之后,对于北元的残余势力十分警惕,因此,不仅多次派兵肃清边境,追击蒙古各部,而且还设计了一套以屯田为基础的边境镇守军队。
  这种屯田不是简单的让军队去耕种,而是混合了放牧,耕田,巡逻为一体的新型方式。
  这套体制有两个基本的支撑点,即镇守地方的军户世代相传,以及洪武时控制的广大草场。
  那个时候,在宣府和大同往北,上千里的范围内,都属于大明的领土。
  因为当地的军户世代以此为家,所以屯田和草场,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赖以生计的产业。
  在敌人入侵的时候,他们也不仅仅是作为军队在保护边境,更是在保护自己生活的家园,自然军心稳固,战力十足。
  与此同时,太祖皇帝册封了十三塞王,给予了极大的自主权,以保护边境的安全。
  同样的道理,因为是自己的封地,所以塞王们会好好经营,保护当地的繁荣,严防外敌的入侵。
  所以在洪武时代,个个塞王对于军队的操练,屯田,放牧都十分的尽心尽力。
  在这种体制下,朝廷其实不用耗费太大的精力和财力,就能够保持边军的战力持续强盛。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
  这种体制最大的缺点,就在于边军在军屯,放牧,中盐法的相互辅助下,几乎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不依赖于中央朝廷。
  这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唯一漏洞。
  既然不依赖于中央朝廷,那么也就意味着中央朝廷对于边军的控制力直线下降。
  尤其是在各大塞王具备军事,民政等各项重要权力的情况下,一旦放任他们经营数十年,乃至两三代,边境自然是稳固。
  但是这些塞王们,成为完全不受朝廷控制的封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所以事实上,建文皇帝的削藩并不能说是错误的行为,换了任何一个人登上皇位,都不可能对这种风险熟视无睹。
  只不过建文的方向虽然没有错,但是他的政治能力确实不行,自己把自己给作没了。
  所以在太宗皇帝登基之后,针对边境的体制,他老人家做了一番大的调动。
  太宗皇帝自己就是塞王,自然清楚,这套体制的核心在何处。
  为了加强中央朝廷对于边军的控制,他先是撤销了藩王的军权,边军的控制权,被收归到了朝廷任命的边将手中。
  与此同时,他将原本时代驻守边境的军队调入内地,命令内地军队轮换到边境驻守。
  兵将分离,彻底杜绝了边军对于中央朝廷的威胁。
  但是如此一来,边军都是轮值,对于边境其实没有什么归属感,战力自然也不如洪武之时。
  而且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因为边军是轮值,所以没有办法持续的保持放牧。
  毕竟军屯的田地就摆在那里,但是牛羊马等却是需要人长期照料的,边军几乎是隔几年就轮调一次,所以很难保持大批量的长期放牧。
  不能放牧,那么关外庞大的草场就没有了任何的价值,反而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巡逻。
  因此,在永乐后期,太宗皇帝放弃了大宁,开平,东胜等关外的据点,将防线后撤,希望建立新的边防秩序。
  可惜,原本的秩序一旦崩坏,想要建立新的秩序,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也是太宗不断北征的原因所在。
  边境的防线已经受到了破坏,所以想要保持边境的安宁,那么就只能主动出击。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和太宗一样马上得天下。
  草原上的部族,总是春风吹又生,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便会迅速强大起来。
  放弃了大宁,开平,东胜等关外据点之后,宣府,大同,宁夏等几个据点,就成了直面蒙古部族的重镇。
  没有了这些关外据点缓冲,新的边防体系又没有建成,再加上某个太上皇好大喜功,土木之役的惨败,其实早已经埋下了祸根。
  作为在边境几乎待了一辈子的杨洪,对于边军的状况,其实比所有人都要了解。
  但正因于此,他才对王翱的说法不能苟同。
  “朝廷任命边将统兵镇守,为的是保边境安宁,屯田耕种,本是为了缓解朝廷压力,但是这些年,朝廷一再缩减边境军费,这种情况下,若不加大屯田力度,如何保证将士们的军饷?”
  “边将之中,固然有少数不轨之辈,役使边军为己用,但是这些不轨之辈,自然有朝廷巡查御史纠劾,不会影响大局,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军费不足,轮调频繁,这才导致边军战力下降。”
  “若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根子上入手,增加边境军费,边境军饷充足,出逃的兵士自然会减少,边将也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操练上,提高边军的战力。”
  自从正统以后,朝廷对于边境的控制加强了,但是每年拨付的军费,实际上却在减少。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