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牛郎日记>书库>穿越历史>汉世祖> 汉世祖 第727节

汉世祖 第727节

  赵普道:“地方官府也有自身的难处,漠南广袤,实难时时关注,处处设卡,再者,山阳以南也在按照朝廷的政令进行养息,南北贸易往来是其兴复之基,官吏们也担心措施严厉,会影响当地的安定……”
  “扯淡!”刘皇帝顿时批了一句,让赵普略感尴尬。
  “针对的是契丹,又不是整个漠南部族商民!”稍加考虑,刘皇帝态强硬地指示道:“中枢出台政令,让沿边州军,加强商贾贸易之控制,禁止与契丹一切通商,不得使一铁、一米、一茶、一盐、一布流入漠北。但有再与漠北暗通款曲者,以叛国论处,严惩不贷!”
  “是!”刘皇帝都做决定,赵普自是欣然应诺。
  控制贸易渠道,加强商市监管,搞经济制裁,怎么都比动兵来得容易些,风险也小些,此项逢迎,可以做。
  终究是议出了些制裁措施,刘皇帝这念头也通达了,心情也舒畅了,脸上也再度绽开点笑容。
  “萧卿,辛苦你了!”目光再度落到毕恭毕敬坐在一旁的萧思温,刘皇帝道。
  萧思温赶忙起身,揖手道:“蒙陛下宽怀,接纳臣这飘零失落之人,心中实怀感激,自当竭诚效力!”
  见其再表忠心,刘皇帝也再度打量着他,似乎在思索这张恭顺面孔下面究竟隐藏着何等机心。
  “契丹终究是你的母族,萧卿就没有一点怀念与不忍?”刘皇帝淡淡地问道。
  听此问,萧思温差点没抖个激灵,迎着刘皇帝目光,迟疑几许,叹息道:“陛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是,臣心里明白,只有归顺朝廷,侍奉陛下,才是契丹人唯一的出路。如若积众顽抗,与朝廷作对,终有一日,将山崩海倾,以大漠之广,也无容身之处。”
  虽然明知道萧思温说着逢迎之辞,但刘皇帝仍旧难免开怀,笑眯眯地说道:“看来契丹人中,还得属萧卿最明事理!朕并非要对契丹人赶尽杀绝,愿意投诚归顺大汉,服从朝廷统治的,朕依旧欢迎他们来归!”
  第467章 萧思温的价值
  刘皇帝这番欢迎远人来归的发言,倒也不纯是客套话,如今的大汉在归化融合上在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号称万族共荣,治下族群部落没有万族那么夸张,百族总归是有的。
  而契丹族,自是其中一大族,人口不算多,将近十万,但有契丹之名,就不敢让人忽视。这些臣服大汉的契丹人中,有历次交战的俘虏,也有北伐收取漠南过程中那些未及北撤的,当然,占主体的是那些因为各种原因率部南投的。
  对刘皇帝的这番话,萧思温自然不会全信,不过仍旧适地恭声道:“陛下,臣有一议,不知陛下能否准允!”
  “讲!”见萧思温还有话说,刘皇帝大方地一摆手,道。
  萧思温神情恭敬依旧,从容说来:“回陛下,臣南归大汉这两年间,不断潜使人北上联络契丹贵族、故旧,欲引之来朝,如今,已然初见成效。近来,已经陆续得到回复,有率众南附的意愿,臣以为,只要朝廷主动接纳,配合接应,臣想会有大汉将迎来更多的契丹臣民!”
  听此奏,刘皇帝立时来劲儿了,看着萧思温,面带喜色:“哦?看来萧卿这两年的工作,当真是卓有成效啊!过去,武德司不是没有尝试过拉拢,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此事若成,萧卿又立一大功啊!”
  这个任务,还是当初萧思温南来之后,刘皇帝交给他的,这么长时间了,一直未见显著成效,刘皇帝都快遗忘了,如今偶闻,却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萧思温表示道:“此皆仰赖陛下之威德,实非老臣之功。欲成此事,招徕其众,还需陛下与朝廷支持!”
  “这自然不成问题!”刘皇帝也表态,斟酌了下,道:“此事,人是萧卿引来的,就有萧卿负责此事吧,朕让王寅武全力辅助于你。朝廷这边需要配合的事项,可求助于赵相公!”
  “谢陛下!”萧思温竟然有种受宠若惊之感。
  南来这么长时间了,始终被束之高阁,不受重用也就罢了,还要遭受各种白眼与蔑视,这可是萧思温所不能容忍了,如今,总算得到一个可以发挥自己才干与影响力的机会了,实在难得。
  赵普默然在旁,听刘皇帝提到自己,也拱手称是,只是那严肃的表情显示他对此事有保留态度。
  刘皇帝则继续说着:“刀兵不可轻动,但析其部众,离其人心,同样可以瓦解其势力,不战而屈人之兵,上策!”
  “陛下英明!”萧思温应道。
  “如今的契丹,还有多少部众丁口?能经得住多久这样的手段?”刘皇帝笑吟吟的,好像找到了制胜手段一般。
  当然,人口也确实是契丹最大的一环弱项,也是永远无法战胜中原的一项,如今迁到了漠北,在那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今后只会越发艰难。
  萧思温答道:“经过多年的战争,臣南来之前,契丹所属诸军部族加起来,只百余万口,若是算上前两年持续的纷乱及逃众,如今整个漠北,恐怕早已不足百万,甚至更少!”
  “这恐怕还不到契丹全胜时期之五一吧!甚至不如我大汉一道之人口!”刘皇帝啧啧感慨着,似乎很同情契丹的境况,玩笑道:“契丹衰弱至斯,朕还要穷追猛打,是否显得不够大度,不够厚道了?”
  虽然知道刘皇帝这是在开玩笑,萧思温也反应迅速地表示这都是契丹自己的选择,咎由自取……
  见刘皇帝高兴,又继续禀道:“陛下,臣以为,契丹内部的纷乱,绝对不会就此告终,反而会因为耶律罨撒葛之死,愈演愈烈。
  宗室之中,还有越王耶律必摄,他是太宗耶律德光仅存子嗣,过去曾执掌国政,人望很高。当年继位之争,既有为众情所逼的缘故,也有主动退却顾全大局的原因,否则哪怕掌握的军队,哪怕有耶律贤适、耶律斜轸等人的支持,契丹主也不会那般顺利继位。
  然其继位以来,竟将契丹带入如今的衰弱境地,且日渐式微,臣料想耶律必摄心中恐怕也会为当初的决定而后悔!”
  “就算是当年是这耶律必摄夺位,就能避免今日之结局了吗?”刘皇帝淡淡道。
  “大汉天威,难以匹敌,结局已然注定,自然难逃!”萧思温赶忙道。
  “不过,这个耶律必摄,会反抗耶律贤吗?你也说了,当年都能顾全大局,主动退却,如今,岂能给契丹雪上加霜?”刘皇帝有些不信任。
  萧思温道:“纵然耶律必摄无心,难保他人有意,再者,契丹主难免不会对他起猜忌之心……”
  说这话时,萧思温带上了几分谨慎,声音都低了许多。刘皇帝看了他一眼,轻声道:“萧卿对君心,倒是看得透彻!”
  萧思温不敢接这话,刘皇帝也没有就此展开,而是说道:“即便如此,等耶律贤把这耶律必摄解决了,那还有谁能挑战他的地位?契丹内斗,或为其掣肘,但若想仅靠其内耗致其崩溃,恐怕还是不易,眼下的契丹,还是有能人啊!”
  见刘皇帝感慨,萧思温道:“契丹继嗣之争,已然绵延数十年,契丹主继位之初,曾与诸王公贵族盟誓,确立嫡长子继承,用以明确传承。
  然而,契丹主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善加固,大汉已然开启北伐。另契丹主到今年初才得一子,而就臣所知,契丹主因当年火神淀之乱,从下便落下病根,身体有亏,久治难痊。
  当年北伐,为御大汉兵锋,劳神伤体,至于帅师南下,亲历军旅,更加重其疾。臣观契丹主,非长寿之君,但有差池,契丹形势将会走向何处,犹未可知。”
  “倘若如此,这确实可做期待!”刘皇帝脸上露出了点笑意,眼神中也流露出一抹思索。
  萧思温的话给他提了个醒,那些早已被埋藏在脑海深处的记忆,虽然已经模糊,但受其点拨,多少找到了一些熟悉感。
  似乎,原本的耶律贤就没有在位太长时间,最终留下孤儿寡母守国,也成就了一代萧太后的传奇。
  总得来说,萧思温此番东来开封,确实带给了刘皇帝一定的惊喜,此人对大汉的价值,正在逐渐展现出来。
  赵普此来,也是有事要奏,念萧思温赶路辛苦,特命他退下休息,赵普则独留,与刘皇帝进行密谈。
  “赵卿以为,这萧思温为人如何?”刘皇帝的注意力还在萧思温上。
  闻问,赵普稍微酝酿了下,方才答道:“臣以为,此人对陛下过于恭顺,对朝廷过于忠诚了……”
  第468章 胡部隐患
  “看来,赵卿对萧思温还是有所顾虑啊!”刘皇帝微微一笑。
  赵普顿了下,然后说道:“陛下,萧思温确实是有才干的,允文允武,善常务,能安政,且熟悉汉学,即便是大汉朝中,这样的人才也是难得的。
  萧思温南来之后,也向来安分,恭敬有加,勤恳忠诚,向朝廷提供了诸多契丹虚实秘闻,臣对他并无偏见。只是,他毕竟是契丹族人,还是内四部的贵族,他对朝廷的这份恭顺与忠诚,能够持续多久,臣不便评断。
  适才,提及地长女之死,面无异状,毫无哀伤之态,全无丧女之悲,这心肠,似乎也太冷硬了……”
  赵普话中,不乏对萧思温能力的认可,也承认他对大汉的作用,但是,话里话外,仍旧充满了怀疑,带有极强的戒备心理,顺便再从道德层面批判一番,表现出那种几乎本能反应的鄙视。
  而听赵普之言,刘皇帝轻轻地笑了,看着悠悠道:“不瞒赵卿,朕对萧思温若说信任,也是谈不上的。只是,既来之,则安之,其南投时间也不算短了,其中朕也着实冷落了一段日子。
  如今,他有心奋进,为大汉建功立业,且做出了成效,这份积极,还是该给予肯定的。若无萧思温,我们对契丹的了解不会这么透彻,若无萧思温卖力延揽,契丹那些贵族部众也不会响应归附。
  来远人而安之,也遵循古圣先贤之道。既要用之,那便当用人不疑,所谓论迹不论心,只要对朝廷有利,对大汉有益,至于私德,则不必作为的衡量得失的依据。
  大汉朝中,有你们这些贤良贞德之臣,还怕缺少道德之风吗?倘若以为他心怀叵测,有卿等照看着,还怕区区一萧思温吗?”
  刘皇帝这番论调,倒也显示出一番风度与气量,不论心中是否认同,赵普还是以一副心悦臣服的姿态赞叹高论。
  “适才提到招揽收买契丹部众之时,朕观其面有异色,心中有什么顾虑,一并说说吧!”对于赵普的通情达理,刘皇帝同样满意,转而问道。
  提及此,赵普沉吟了下,道:“陛下,对于此事,臣心中确实有所疑虑。”
  稍顿,组织了下语言,继续说:“这两三年间,朝廷陆续收容漠北部族近二十万众,如今,在燕山、山阳、榆林等北方道州,分布之诸族部众胡人,已然超过五十万众。
  这么多胡众,聚集在北疆,对大汉沿边安定,威胁过大。彼辈如今或许安分,但是未必能够长久,即便没有近忧,亦有远虑,自古胡人南附,能长治久安,遵守朝廷统治者,实在不多。
  大汉如今强盛,他也迫于天威,不得不恭顺臣服,收起爪牙,甚至背靠朝,安心发展壮大。然胡人狼种豺性,一旦让其壮大,难免反噬,倘若边境有事,那这些胡人就成了大汉北边稳定最大的威胁。
  而契丹人的威胁,则必在诸族之上,一者他们曾称霸草原,虽然被大汉打垮,但对朝廷定然不会心服。二者,只要漠北还有契丹王庭存在,那内附的契丹人,就永远不值得相信,朝廷也要时刻提防他们首鼠两端,内外勾结……”
  “北疆胡人,竟有这么多人了?”刘皇帝有些惊讶。
  赵普颔首,语气严肃得道:“或许,臣之所述尚且保守,实际人众,还要更多。”
  赵普这一番话,显然给刘皇帝提了个醒,刘皇帝脸上也露出了明显的思索,良久,方道:“赵卿,你这是又给朕提了个醒啊!若胡众数目失衡,对北疆安定,确是个不小的隐患!”
  “分布在北方道州的汉人有多少?”刘皇帝问道。
  “根据现如今在册记录,榆林、山阳诸道州汉家子民,已有两百余万众,但大多集中在云朔及其以南的主要城镇,至于边陲,实则民少人寡。
  如丰、胜等边州,多者数千,少则数百,其中,还包括诸多流边的罪犯。朝廷虽然向边地迁徙不少汉民,但于偌大的北疆,实在杯水车薪。
  而漠南之地,更是以戍军为主,活跃于其间的,除了一部分汉人牧民,更多的还是南北往来的商贾。
  事实上,分布其间的,大多是南附的胡人……”
  “此事,不得不慎重了,朝廷需要多加考虑了!”刘皇帝都站起来了,在御案前踱了几步,伸手指示道。
  注意到刘皇帝那高耸的眉头,赵普心知,自己的谏言是彻底引起刘皇帝的注意了。
  “如今的问题,已不只是收容一些契丹部众了,已然涉及到整个北疆的安定!”刘皇帝严肃道。
  “陛下英明!”
  事实上,别看如今大汉睥睨天下,打垮了辽国,逼得契丹远遁漠北,使得阴山以南,尽为汉土。但是,朝廷对与漠南的这种统治,是十分不牢靠的,可以说,完全是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实力基础之上。
  只要稍有变化,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导致整个北疆的动荡。核心问题,也正在于朝廷这些年收容安置的内附部族,当然,也有一部分从河西、榆林北迁的回鹘、党项等族。
  而对于这些人,朝廷仍旧处于一种初步归化之中,并没有建立过于牢靠的统治。刘皇帝之前,为何始终对契丹人怀有戒心。
  不只是因为契丹大敌这个近乎惯性的思维,也因为北迁的契丹,有休养恢复之态。如今看来,这种本能的戒备,也有对大汉在漠南乃至整个北疆的这种薄弱统治有关。
  心中不安稳,始终难以忽略契丹人的威胁,只要契丹人南寇,那么漠南乃至整个北疆的安定都将受到挑战。
  “赵卿,你既然发现了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心中应当打好了腹稿吧!”刘皇帝以垂询的目光看向赵普。
  闻问,赵普不慌不忙地说道:“陛下,以臣之见,不外乎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继续向北疆迁移人口,用以填充诸边,夯实大汉的统治基础;其二,对于分布在北方的部族,实行编户齐民,彻底吞并,将其化为汉民!只是,这两项政策,并不容易推行!”
  说着,赵普还轻轻的叹息一声。刘皇帝明白他的意思,拿移民来说,朝廷前前后后、断断续续,操作了近二十年,到如今也基本陷入停滞,除非继续以强硬手段从内地道州迁民。
  但是,用强制手段,也往往代表着民怨的产生,毕竟如非迫不得已,谁愿意到边地去讨生活,至少到如今,朝廷外迁到西北的那数十万汉人,怨愤之情仍未消退。
  朝廷移民实边,本就为了加强对边地的控制,夯实统治基础,但如果都是一些怨民,那反而是自加隐患。
  说到底,大汉如今国内的土地矛盾还不严重,没有那么多无地的流民,没有足够溢出的人口用以迁移实边。
  至于对胡人部族进行编户齐民,也不是没有在做,只是,还没有见到显著效果,受到的抵触很强烈,毕竟是这种彻底的消化吞并,侵害的可是那些部落、首领的利益。
  此前,为了北疆整体的安定,各地官府也没有过于强硬地执行,于当地的官员们而言,执行得好,功劳未必多大,要是把治下胡部给逼反了,那就是大错了。
  刘皇帝想了想,忽然坚决地道:“困难也要做!畏难惧险,不该是大汉的风格,正该迎难而上。移民实边之事,强制不可,那便采取更加灵活的手段,制定友好政策,以利诱之,朝廷许以重利,再贯彻落实,不怕没有汉民不动心。
  对胡人编户齐民之事,也要继续推动进行,过去,或许迫于形势,为求北疆的安定,不得不采取适当妥协。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