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牛郎日记>书库>穿越历史>在年代文中暴富> 在年代文中暴富 第107节

在年代文中暴富 第107节

  “你说这人怎么能这么争气,她才多大点年纪就一声不吭干出了这么多大事?”
  “可不是,难怪我听着上沟村那么耳熟,你还记得三年前有个特别穷的村子来咱们大院感谢苏叶吗?现在这个村可富裕了。”
  报纸上的上沟村村民住的红砖水泥房,村里有一排排青砖瓦房工厂,漂亮的小学、明亮的食堂,干净的水泥路,多么不可思议!原来贫穷落后的农村也可以建设得那么美丽,那里的生活水平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周泓涵听着大伙对苏叶的夸赞,跟喝了蜜似的舒服。
  宁家。
  宁妈左右拎着一袋米、右手拎着一包挂面,脸上堆满了浓浓的笑容。跟她一块去采购的还有牛翠花家属、何梅梅家属。
  牛翠花的婆婆笑得合不拢嘴地说:“这几天夸得我怪不好意思的。报纸登出来前,翠花就捎了好多东西回来,十斤五花肉、一百斤大米、好几只鸡鸭,吓了我一跳!她以前每次回家都吞吞吐吐地,我还当她没讨到生计臊得说不出话!”
  哪里想到原来去做了那么长脸的事儿!
  “我在报纸上看到我们梅梅了!报纸上说她是铁娘子,不怕苦不怕累,把乡村建设得和和美美。”
  何梅梅婆婆点点头,当初他们还以为她是到乡下吃苦受累、过年了连路费都攒不够回不了家,没想到她是去乡下奋斗事业的。这下登上报纸了,啥也不满了,三天两头光往家里寄东西。
  几家人凑在一块吃饭,伙食丰盛得宛如过年,有鸡有鸭、有鱼有肉,人人嘴里吃的是香喷喷的大米饭,喝的是儿女寄来的果汁饮料,恍然有种回到饥荒前衣食富足的日子。宁妈感叹道:“也许明年就是丰收安稳的一年。”
  “今年已经不是饥荒年了,咱们不就在大口吃饭大口吃肉吗?”
  爆竹声中一岁除,1964年的脚步即将到来。
  除夕夜,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地团聚,手脚麻利的父母在案头精心伺弄着一顿年夜饭,饭煮熟后他们吆喝着自家淘气调皮的孩子快洗干净手,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喜悦,眼里饱含希望和虔诚地看着桌上精心准备的食物。
  “哇,爸爸、妈妈今天好多菜啊!”
  父母不经意地笑,“过年了嘛。皮蛋,快趁热吃。明天给你做你想吃的糖饼。”
  大米/面条散发着浓浓的香气,白花花的猪肉被精心地切成片儿,用猪肉炒过的青菜叶又脆又香。殷实的人家会买条鱼,寓意年年有余。普通人家会做顿饺子,一口一个香,每个人都能吃得很饱。
  第119章 番外 苏叶上学
  苏叶第一次上大学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 这次她体验了一把大龄儿童被送入学的滋味。
  送她去上学地不仅有老支书,还有何老师、周毅、何梅梅等人,夸张的是连她的学生都来了。
  老支书活了大半辈子都没亲眼见过天安/门广场, 他很想去看看;何老师要把货运到京城,周毅跟何梅梅要到冀州谈生意顺便路过京城;学生们则是想要趁高考前去逛逛顶级的学府, 激励一把自己。
  每个人都有充足的理由, 大家眼里闪烁着期待看着苏叶。作为一枚善解人意的人民教师, 她怎么能拒绝得他们的心愿?当然是满足他们了!
  抵达京城后, 老支书有种乡下人第一次进城的感觉, 紧张不已。他一遍遍地比划这着说, “不愧是皇城,天子脚下!它真气派啊……那墙我看得有十米高!”
  何老师几个人每个季度都去港城一趟,虽然他们也是第一次来京城却没有露怯。要知道他们第一次去港城,反应和老支书差不多, 也有种土包子头一次进城的感觉。他们看着老支书各种紧张的表情, 莫名地理解他。
  何梅梅跟老支书说:“你看着多热闹、多繁华啊,放轻松点,人家本地人也跟咱一样,都是两只眼睛、一只嘴,有啥好担心的!以后小苏在这边念书,多来几次就习惯了。”
  周毅笑笑,“你可是咱们是上沟村的支书,先前有多少干部来咱们村学习, 马伯见了他们都不带怕, 对着那些京城的干部说得”
  老支书想着有道理,渐渐放松了下来。他们可是华国第一村,身为村支书他有什么好露怯的!
  等到正午, 一行人打算去国营饭店用餐,苏叶挑了一家看起来还不错的饭馆子。老支书看着那气派的饭店差点连腿都迈不进去,连连说换一家换一家。
  那饭店是百年的老字号,从清朝开始就一直在做私房菜,装点得十分雅致古典。老支书心想这么气派的饭店,吃一顿肯定很贵,万一付不起帐被留下来刷碗就惨了。
  但扛不住他们这一行人都这么有底气,个个脸上都带着“理所当然”的表情,比本地人还要像本地人,搞得马支书都不好意思露怯,只好壮着胆子硬着头皮进去了。
  虽然报纸上把他们村评为华国富裕村,但其实他们仍旧是穷的,日子变好之后的改变只是老支书以前喝一碗粥,现在敢喝两碗了,隔三差五能沾上肉味了,衣服还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然而他打开菜单看了一遍,一个菜五块也不算太贵,点六个菜不过三十块的事,这是老支书一个月的工资,不过他除了每个月领工资,年底还有一笔很丰厚的分红,这次来京城几个儿子都偷偷给他塞了钱。
  老支书看完菜单顿时有了底气,顿时豪迈地说:“呀,我们吃得起。我还以为有多贵咧!这顿饭我请你们吃。”
  想着他们一行一共八个人,老支书一口气点了八个菜,玫瑰烤鸭、京酱肉丝、葱爆羊肉、抓炒鱼片、水晶肘子……点菜的时候服务员都忍不住提醒他们节约粮食。
  老支书挥手说:“同志尽管放心,一粒米也剩不了!我们是庄稼人,特别能吃饭,这会都饿得后背了。”
  何老师笑嘻嘻地又添了两道京城本地的名小吃,他从鼓鼓囊囊的兜里掏出了一沓票券,从中翻出一张十斤的全国粮票。
  “没错,我们胃口特别好,同志给我们再加两个菜。”
  收粮票的服务员有些怀疑人生:一顿饭吃掉普通工人两个月的工资,这年头农村人都这么阔气?看他们穿着很朴素,脸上也有风吹日晒的痕迹,的确是庄稼汉无疑。
  一道道美味的菜肴被端上来,大家吃得满嘴流油、十分满足,最后老支书和何老师都是扶着墙走出去的。
  大伙陪着苏叶去学校注册,苏叶三年前就考入了清大,然而因为工作的缘故直到今年才正式入学,她要跟62届入学的新生从头开始学习,原先她的班主任苏清和现在已经变成了电子系的主任。
  苏清和看到苏叶很高兴,却叶免不得调侃一番。调侃她“不务正业”,苏叶一休学就是三年,苏清和一度以为她不来念书了。
  “与你同一届的学生现在已经去各个工厂、单位实习了。不过苏叶……老师欢迎你入学!”
  苏清和打心底地为苏叶感到骄傲,报纸被刊登出来后,人人都知道这个休学去上山下乡的知青是清大的学子。再进一步说,当初是苏清和宽容地给苏叶办理了三年的休学手续,否则哪里来的这些成绩?
  这段苏清和走到哪、哪都有人提到她这个争气的学生。这会她当然不会为难苏叶。
  作为一名普通市民,苏清和可以感觉到今年宽松的粮食政策,能吃得上的东西更多,老百姓的菜篮子更丰富,物质更富足。这一切都是眼前的学生奋斗出来的成绩,怎么不让人感到骄傲?
  经济学院、马克思社会主义学院知道这件事后,放话欢迎苏叶转去他们专业学习,公然和电院抢学生。电院是这两年才从物理机械学院分出来的,相比起马克思学院、经济学院来说还算是一个小弟弟。
  好在苏叶直接拒绝这些邀请,否则苏清和必定要当着面唾弃他们。
  出了成绩就想摘桃子,臭不要脸!苏叶是当年的理科状元,数学和物理化都是满分,当年苏清和舍得把她放乡下已经是宽容,抢学生这件事她是决不能忍。
  苏叶笑眯眯地回答道:“老师,没关系,我会抓紧时间修够学分的。”
  苏清和没把这话放在心上,她说了几句鼓励苏叶的话,亲自带她办了注册手续。
  另一边,清大宿舍。
  两个学生把苏叶的行李搬到宿舍,整理内务、打扫卫生。苏叶的室友来得更早,他们已经父母收拾好了卫生。
  他们都以为这两个学生是苏叶的家里人,看上去应该是她的弟弟妹妹。这几个弟妹真是干活的一把好手,他们不仅把苏叶的内务弄好了,还顺便把整个宿舍弄得锃亮瓦光。
  有个同学随口问了句:“苏叶人呢?你们是她的弟弟妹妹?”
  苏叶的学生擦擦额头的汗,客气地说:“不是,我们是她的学生。苏老师去办报道手续了。”
  众人齐齐惊愕,居然是学生帮她打扫卫生?学生的家长脸上的表情渐渐不对劲了,圆圆脸女生惊呆了问:“你是说……苏叶是你们老师?”
  大家心里不约而同地想,为什么要让学生来帮她干活,她自己没手没脚吗?
  这简直是刷新了他们的认知,他们以为自己同父母来报道已经很夸张了,没想到苏叶这人倒好,直接使唤起了自己的学生!
  懒到这个境地,着实令人所思。
  刘刚洗了把脸,笑眯眯地说:“这点小功夫没什么。我倒是有点愁苏老师会不会不适应学校生活。”他和另一个女生碎碎念地说,“等会我们得跟苏老师说,要是她想咱村里的饭菜,过节就坐火车回去吃饭。”
  女生点点头,“我也很担心她吃不惯,到时候我们给她多寄点特产吧!”
  她心里叹气,苏老师人哪哪都好,就是口味挑剔了点、懒惰了点。不过这也不能怪她,都是他们养出来的!他们心里都明白不是苏老师离不开他们,而是他们离不开苏老师。只要有她在,大伙心里就跟吃了定心丸似的。
  苏叶的室友们听到这些碎碎念,无法遏制地窒息了。
  怎么会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大环境讲的都是老师如何对学生好,如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哪里是这样反过来让学生帮干活、让学生到处操心?大家来到大学里念书都不容易,都是从五湖四海来到京城的,火车票也不便宜,轻易不敢回家。
  ……
  苏叶离开村子去上大学后,大家都怪不适应的。开个会经常讨论不出结果、经常碰到困难,这时候大家格外怀念苏叶在的日子。
  老支书一直惦记着苏叶在学校念书辛苦,每逢节日总少不得念叨一轮。
  何梅梅担心苏叶吃不饱穿不暖,常常给她寄肉;何老师给她寄用不完的票券;马支书担心她营养不够,常常给她寄鸡蛋;在村里担任会计的周毅,每个月都给她寄工资。不仅村委这批干部惦记着苏叶,有时候乡亲们想起苏叶也会给她寄东西。
  每个人都惦记着苏叶,想得不得了。
  一个月后,苏叶已经在学校里混得如鱼得水。这时候村里的物资到了,她陆陆续续地从邮局领回了果汁汽水、腊肉腊肠、酱肉菜、鸡蛋……领东西领到几乎手软。
  苏叶有些哭笑不得,只好写信回乡下,不需要给她寄任何东西。她跑邮局才跑得少了,苏叶宿舍的舍友们已经被震惊到麻木,已经从原本的鄙视到同流合污,跟着她一块改善了伙食。
  起初她们以为苏叶出身条件优渥的家庭,后来发现再富贵的家庭也不可能禁得起这样的折腾,哪有这样隔三差五领食物的?
  后来他们惊喜地发现苏叶是报纸上的那个试验村的村长,难怪一直有人不停地给她寄物资!
  全宿舍的人都换上了面对偶像孺慕的目光,她就是那个让大家都吃饱饭的人!
  她不吃饱饭谁吃饱饭!
  电院的学生“苏叶”一旦和报纸上报道的“村长苏叶”搭上关系后,苏叶火速变成清大的名人,每天都有社院和经院的同学向她讨教,学习新的农村经济政策,社院的老师甚至邀请苏叶去他们学院开一堂课,给学生学习上沟村经验。
  这一年全国各地都喊着“农业学大宅、学上沟”的口号,学习走向共同富裕的方法。农民恨不得把这两个村子的精神刻进骨子里。
  谁能让他们吃饱饭,谁就是衣食父母。
  苏叶很快有了一批马克思院和经院的追随者,搞得电院的同学苦不堪言,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同时被迫科普了一把新农村经济制度。
  结果他们抱怨的情绪没持续多久,苏叶提前修完了大一至大三的课程,每一门课都以高分通过。她直接从大一跳级到了大四,一年后已经不是他们的同学,随着她的离开,昔日火爆的教室又变得空空荡荡。
  电院的院长亲自把她拨到电机部的半导体工厂实习,经院和马克思院的学生不再来电院蹭课,电院同学耳根子终于清净了。
  他们没想到被苏叶的恐怖支配的日子并没有结束,它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苏叶进入电机部实习后,好消息不断地传来:苏叶成功做出了三极管,打破了欧洲对华国的技术封锁,华国的半导体行业开始步入自主探索的道路。次年夏天,苏叶顺利从清大毕业,入选63年的清大优秀毕业生,成为清大有史以来毕业最快的学生。
  她领导了清大、京城钢院的合作项目,表现优异,与导师苏清和一起研发了华国首个大型计算机。这个计算机被运往西北,用于复杂精密的大型运算。
  65年秋天,苏叶来到了历史上著名的核.武器研究八所,见到了顾向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